難得有政治人物關照山域政策,又有幾位岳界代表當座上賓,必須分享一下。
【泛談登山環境的現狀】
越來越多準備不足的民眾出山難,其實是大眾化必然的結果,背後的巨大推手是網路和社交平台。
現在用FB的都算是老人了,年輕世代都在看IG和短影片 (但YouTube的影響力仍然很大)。以IG為例,隨便搜尋哪座稍有名氣的山,就會出現許多KOL在差不多地點、差不多角度、差不多修圖手法拍攝/處理的網美照,刺激仿效的慾望。
另一方面,我們面對的是「開始有閒爬山的一群人」,他們年輕到中年都在拚事業和照顧家庭,等到工作型態改變、口袋有閒錢、小孩也大了,開始重視生活品質和健康後,很可能就會踏入健行的領域。
這時候,跟著商業隊伍的人反而還有一層保障,就怕有人過度自信,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揪團free style鬧一波。
(呃 ... 回想起自己2字頭時的跟團經歷,就是覺得大型商業隊伍裡面中高齡者太多,話不投機,如果當時機緣巧合,也許就會變成上述的暴衝隊伍了 ...)
.
【總量管制】
總量管制議題其實就是衝著國有林地去的。國家公園有,林務局沒有,所以會被修理一番。但有了之後要怎麼處理環境的問題,落實永續性,就是後話了。
如我上一篇分析所言,我不願意寄望於中央撒錢這招,我希望活化遊憩為主的事業,使得管理單位能有自己的財源來處理這些事情。但我也知道,這得等山域的軟硬體建設成熟方得實現,所以數十年內還是要指望中央大力資助。
.
【列管商業隊伍】
打從我人生首次登百岳被商業團叫去當押隊尾的臨時嚮導,我就覺得這一切都相當不對勁了,於是才會不停地寫這方面的事情。有人曾中傷我,說我是因為利益糾葛才說三道四 ...
呵呵。倒要反問一句:你怕被管囉?
列管商業隊伍的方法很多。我研究的是美國國家公園的體系,至於台灣政府會怎麼管?我只知道管旅行社的觀光局一直躲得遠遠地、遠遠地、遠遠地 ...
.
【風險管理】
日本的熱門登山步道口幾乎都設有「登山相談所」,或許有熱心甚至雞婆的管理員駐守,除了上下打量你全身的裝備,還會詢問你的登山計畫和經驗。當然,如果我們對路況、水源、天氣有問題,他也會知無不言,算是個登山的教育資訊站。
如果他覺得你不OK,就會啟動碎碎念模式,嚴重一點罵你不知好歹。雖然沒有強制力,但肯定會施加不少心理壓力 😂😂 (以上出自日本友人的經驗)
個人覺得這是可參考的模式,只要管理單位預算夠、人員足,何樂而不為?